LOGO

校園中的女學生:探究年輕女孩自尊與自信的缺口

作者:佩姬.歐倫史坦
出版社:女書文化
出版日期:2002-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578233299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04頁
開數:16開
類別:女書出版品 > 性別教育

定價:NTD$ 290
優惠價:NTD$ 261
庫存 > 有

佩姬.歐倫史坦(Peggy Orenstein)是資深雜誌編輯、記者和作家,曾任《瓊斯媽媽》(Mother Jones)雜誌主編、得獎雜誌《七天》(7 Days)創刊編輯、《君子》(Esquire)雜誌編輯,並經常為《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時尚》(Vogue)、《魅力》(Glamour)、《紐約人》(The New Yorker)、《紐約女子》(New York Woman),和《米拉貝拉》(Mirabella)等雜誌撰稿。她是深受美國六、七○年代婦運洗禮成長的一代,長期關心並寫作與女性相關的題材,《校園中的女學生》在一九九四年出版後,立即被《紐約時報》評選為當年最受矚目的書籍,她也因為寫作此書,來回奔波於美國各地演講,成為推動兩性平等教育的生力軍。二000年出版的新作《波動》﹙Flux﹚一書探討目前二十五到四十五歲這一代婦女面對的種種人生問題,也深獲好評。

根據「美國大學女性協會」的調查顯示,女孩在青春期的信心有直線滑落的趨勢。為了探究其背後原因,本書作者佩姬.歐倫史坦深入兩所中學的學生生活,並且和學生家長及老師訪談,發現雖然男、女孩在小學時候的能力與活力相當,但到了中學,許多女孩的自信心降低,與男孩無論在課業上或人生期待上,都出現了明顯差距。歐倫史坦以資深記者的細膩觀察和文采,呈現美國校園中兩性平等教育的實況,告訴我們媒體和教育體制是如何虧待了女孩,而男、女孩又是受到如何不同的對待,以至於他們的自我認知出現差異。

這本書是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蘇芊玲女士特別鄭重推薦的必讀,只要是有心或從事兩性平等教育的老師或是讀者,都該仔仔細細地研究這份研究報告。

作者佩姬.歐倫史坦是個資深的雜誌編輯、記者和作家。她深受美國六、七0年代婦運的洗禮,在她成長的過程當中就感受到她和自己母親那一代的不同;並長期投注於女性相關題材的寫作。

引發佩姬寫這本書的起因是:她在1992年看到一份名為《虧待女孩,虧待美國》的報告,受到很大的震撼,發現即使在兩性平等教育已經大為改善及進步的美國當今社會,這一代的年輕女孩竟然未能全然擺脫祖母、媽媽輩們的自我懷疑,和自我貶抑的心態。

根據《虧待女孩,虧待美國》這篇報告顯示,美國女孩的自尊心是從青春期開始直線下滑,即使在小學階段,許多女孩和男孩表現一樣突出,但是一上中學之後,女孩的自信心或是對人生的期待,卻像數理成績一樣往下滑落。

這樣令人憂心的發現,促使佩姬進入校園進行深入的探查及研究。她在取得美國大學女性協會的同意之後,選擇北加州兩所性質完全不同的中學,開始一整年的觀察訪談計畫,以一群14歲的八年級女學生為對,透過訪談,做成紀錄,再花一年的時間整理書寫,才完成這本著作。

1994年本書出版後,立刻被《紐約時報》評選為當年最受矚目的年度好書。佩姬也因為這本書廣受歡迎,來回奔波於全美各地演講,成為推動兩性平等教育的生力軍。

讀這本書會令人心生感動,佩姬的專注及投入,躍然紙上。她因記者出身,採訪的內容及筆法非常生動活潑,她發現絕大多數的年輕女孩一進入青春期,不單是初潮的來臨或是身材曲線的改變,女性因種種自覺或不自覺的心理因素或自我壓抑,再加上家庭、學校、社會長期累積的成見及觀念,大多數的女孩開始對自己的身體極端批判,並感到自己充滿缺陷;更因為自信心的陷落,導致只有轉向得到別人認可,或輕易就被情人或丈夫控制,才能肯定自己的價值。

看來不論中外,兩性平等的路還很漫長,但這本書卻是一份很好的研究資料,提醒學校教師不要忽略了女性的需求。佩姬發現及挖掘的事,提供許多方向可以讓家長、老師及決策者深入思索及探究根源:究竟還會有多少女孩說「我希望我是個男孩子」?她們的性別之旅,我們的兩性平等教育何時才能抵達自我肯定的終點?大家不妨從了解這群校園中的女學生開始吧!(文/曾鈺雯,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