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魔鬼學:從無意識到憂鬱、自戀、死本能 Freud Is Back II: Selected Works of Sigmund Freud

作者:西格蒙特‧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22/11/02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863572480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80頁
開數: 14.8 x 21 x 1.3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心理分析/研究

定價:NTD$ 580
優惠價:NTD$ 522
庫存 > 有

作者介紹

西格蒙特.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奧籍猶太人,1856年生於捷克,後隨父母遷居至奧地利,於維也納學醫和行醫,其後為逃避納粹的統治而遷居英國,1939年病逝於倫敦。

  佛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現代心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在人格理論、無意識、釋夢、性的驅力、生/死本能、焦慮與自我防禦等多方面都有重大的貢獻。他的觀點除了對精神醫學領域的研究影響深遠,並在社會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政治學、人類學、後現代哲學、美學以及文學藝術創作等方面都受到廣泛應用。被譽為二十世紀西方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其影響綿延跨越了兩個世紀,而且還在繼續當中,今日幾乎所有的人類知識都能看見精神分析的影子。佛洛伊德寫作甚勤,作品多收錄於《佛洛伊德全集》(德文全集/英文標準版),另有許多書簡及早期神經學論文,都有世界各主要語言的譯本。

選文‧翻譯‧評註者簡介

宋文里

  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Urbana-Champaign)校區諮商心理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專長領域為文化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宗教研究、批判教育學等。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人所、社會所先後開設文化心理學、論述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其他跨學科專題,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宋文里勤於著述立言,著有《鬼神・巫覡・信仰: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八講》、《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邁向心理學的下一頁》、《心理學與理心術: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他於2018年精選十餘篇未曾中譯的佛洛伊德作品,嚴謹翻譯、評註編成《重讀佛洛伊德》一書,為漢語讀者帶來閱讀佛洛伊德之全新經驗。宋文里也翻譯多部重量級著作如羅哲斯(Carl Rogers)《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威爾森(Edward Wilson)《人類本性原論》、布魯納(Jerome Bruner)《教育的文化:從文化心理學觀點談教育的本質》、普呂瑟(Paul Pruyser)《宗教的動力心理學》、麋爾納(Marion Milner)《正常人被鎮壓的瘋狂:精神分析44年的探索》、格根(Kenneth Gergen)《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麥可納米與格根(Sheila McNamee & Kenneth Gergen)《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等,另有多篇專文著作及文化藝術評論刊載於各種學術期刊及雜誌。在學術研究之餘,他也喜歡畫畫,或寫寫童話、寓言和詩。

作者介紹

西格蒙特.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奧籍猶太人,1856年生於捷克,後隨父母遷居至奧地利,於維也納學醫和行醫,其後為逃避納粹的統治而遷居英國,1939年病逝於倫敦。

  佛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現代心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在人格理論、無意識、釋夢、性的驅力、生/死本能、焦慮與自我防禦等多方面都有重大的貢獻。他的觀點除了對精神醫學領域的研究影響深遠,並在社會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政治學、人類學、後現代哲學、美學以及文學藝術創作等方面都受到廣泛應用。被譽為二十世紀西方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其影響綿延跨越了兩個世紀,而且還在繼續當中,今日幾乎所有的人類知識都能看見精神分析的影子。佛洛伊德寫作甚勤,作品多收錄於《佛洛伊德全集》(德文全集/英文標準版),另有許多書簡及早期神經學論文,都有世界各主要語言的譯本。

選文‧翻譯‧評註者簡介

宋文里

  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Urbana-Champaign)校區諮商心理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專長領域為文化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宗教研究、批判教育學等。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人所、社會所先後開設文化心理學、論述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其他跨學科專題,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宋文里勤於著述立言,著有《鬼神・巫覡・信仰: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八講》、《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邁向心理學的下一頁》、《心理學與理心術: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他於2018年精選十餘篇未曾中譯的佛洛伊德作品,嚴謹翻譯、評註編成《重讀佛洛伊德》一書,為漢語讀者帶來閱讀佛洛伊德之全新經驗。宋文里也翻譯多部重量級著作如羅哲斯(Carl Rogers)《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威爾森(Edward Wilson)《人類本性原論》、布魯納(Jerome Bruner)《教育的文化:從文化心理學觀點談教育的本質》、普呂瑟(Paul Pruyser)《宗教的動力心理學》、麋爾納(Marion Milner)《正常人被鎮壓的瘋狂:精神分析44年的探索》、格根(Kenneth Gergen)《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麥可納米與格根(Sheila McNamee & Kenneth Gergen)《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等,另有多篇專文著作及文化藝術評論刊載於各種學術期刊及雜誌。在學術研究之餘,他也喜歡畫畫,或寫寫童話、寓言和詩。

內容簡介

精神分析開山鼻祖五篇經典著作
引領你進入人性幽微深處

  「在我們眼中,魔鬼就是壞的、令人生厭的願望,衍生自被拒斥和壓抑的本能衝動。我們只不過是把(中世紀所帶來的)心靈對外在世界的投射予以消除;代之以另一種看法,即魔鬼居於此心,魔由心生。」──摘自〈十七世紀魔鬼學神經症的案例〉

  台灣宗教心理學的先行者宋文里教授,終身致力精神分析與心靈的探究。自出版《重讀佛洛伊德》,重引華文世界對佛氏原典作品的興趣後,再度精心迻譯佛洛伊德五篇重量級著作,並附加評註。各篇簡介如下:

  ‧〈無意識〉是「後設心理學」諸篇中的主要代表作;
  ‧〈論自戀症〉是美國寇哈特「自體心理學」系列作品主要軸線的根據;
  ‧〈哀悼與憂鬱〉引發英國精神分析第二代「客體關係學派」的導火線;
  ‧〈超越享樂原則〉是佛氏晚期具起承轉合意味的集大成作品,曾被讚譽為精神分析和唯物辯證法的接合之作;
  ‧〈十七世紀魔鬼學神經症的案例〉透過一份個案記錄,來推敲一些範圍較廣的問題,並論及魔鬼信仰的心理成分。

  經由這部「可以引導讀者深入精神分析堂奧的作品」,循序了解無意識、自戀、哀悼和憂鬱、生死本能等重要理論,讓讀者擁有「得以對話辯證的位置」,並在首次譯成漢語的神經症案例中,重新理解「附身」、「驅魔」等民俗現象與人類意識的關聯,進而對父子親情、失落、享樂欲望、自毀傾向……等終生課題,有一個嶄新而屬於自己的理解。

  「譯者意在導引我們回到精神分析開始的頭三十年,回到那口無明的氣,及其所衍。依此,本書副標題應為『古典精神分析前傳』。意思是說,譯者心中當有古典精神分析後傳,乃至古典精神分析之後諸學派的文選待譯,讀者們,請期待。」──張凱理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依姓氏筆畫排列)
  沈志中 |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翁士恆 | 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張凱理 | 台齡身心診所主治醫師

章節試閱

十七世紀魔鬼學神經症的案例

導論

童年期神經症所教會我們的一些事情,我們用肉眼就很容易看見,但到了成年之後就只能透過完整的探究才能發現。我們也許期待早先幾個世紀的神經症會有同樣的情形發生,只要我們有心理準備會用不同於今日的神經症名稱來指認它們。我們不必訝異,在現代的心理學之外,神經症常會以其慮病症的(hypochondriacal)面向裝扮成體質性疾病而發作,至於更早幾個世紀的神經症則常陷落在魔鬼學(demonological)語境之中發生。有好幾位作者,如眾所周知,其中尤以沙考(Charcot)為最,把歇斯底里症的顯現視為等同於對附身(possession)、迷狂(ecstasy)等現象的描繪,而這些都很常保留在藝術作品中。如果這些個案史在當時都曾獲得更多注意,那麼要在其中重新尋回神經症的題材,就不會是什麼難事了。

那些黑暗年代的魔鬼學理論最終都在對抗當時的「準確」科學之下贏得勝利。所謂附身狀態可與我們的神經症相呼應,而為了對此做出解釋,我們再度訴諸於心靈的力量。在我們眼中,魔鬼就是壞的、令人生厭的願望,衍生自被拒斥和壓抑的本能衝動。我們只不過是把(中世紀所帶來的)心靈對外在世界的投射予以消除;代之以另一種看法,即魔鬼居於此心,魔由心生。

I. 畫家克里斯多夫・海茲曼的故事

我受惠於維也納前皇家公共圖書館館長派耶-涂恩(Payer-Thurn)博士的友情支持,才有機會研究這類十七世紀的魔鬼學神經症。派耶-涂恩在此圖書館中發現一份手稿,原本藏於馬利亞采爾聖堂(Mariazell),其中詳細說明了一個透過萬福馬利亞的恩寵而從魔鬼之約中所展現的神蹟救贖案情。他的興趣是緣於此一故事與浮士德傳說的相似之處,並使他費盡精力將這些材料編輯出版。不過,由於發現故事中描述的人物所獲得的救贖中伴隨有痙攣發作以及幻視現象,因此他來找我,徵詢我對此案情的醫學意見。後來我們達成協議,將我們所做的探討分開來獨立出版。我要藉此機會感謝他最初的提示,以及他在多方面協助我研讀這份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