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老女人的生命尋訪:女性主義老年學研究

作者:陳明莉
出版社:巨流圖書公司
出版日期:2022-10-08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577326461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72頁
開數:15 x 21 x 1.36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女性主義

定價:NTD$ 380
優惠價:NTD$ 342
庫存 > 有

作者簡介

陳明莉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學歷:英國伯明罕大學文化研究與社會學博士
  經歷: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所長、考試院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

內容簡介

女人大多怕老,但是,女人怕老並非天生,更不是自尋煩惱,女人怕老是因「父權社會」而起,因「厭老文化」而生。年老女性的生命困境,在於必須面對「男性霸權」與「年輕霸權」的雙重宰制。到了晚年,常因為性別、年紀而被嫌棄,甚至自我排斥。因此,很多高齡女性總是羨慕、模仿年輕女性的生命樣貌,並且謊稱自己還很年輕。

  然而,我們必須思考,當高齡者企圖用年輕來界定生命的價值,否定老年存有的事實,會進一步將自己推入更邊緣的地位,無法積極建構、彰顯老年生命的意義,只能沉浮於青春的浪潮,隨波逐流。最後,仍舊被無情地拋擲在孤冷的沙灘,望著逝去的浪花歲月掩面嘆息。回頭,還要面對年輕的嘲笑。

  本書的撰寫和研究,是基於「女性主義老年學」的理論,以老年女性的生命為主體,去分析、探索「老女人」的社會處境、生活困頓與生命的可能性,旨在重建老年婦女的生命價值與尊嚴。老是人生必經之路,也是生命的另一番境界。曹雪芹在《紅樓夢》說:「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看起來清爽。若此,「老女人」的骨肉更像是「水泥」做的,顯現生命的堅毅。

  女人老了,沒人慣著、沒人寵著、沒人哄著,因而,更能獨立自主的活出生命的踏實;女人年老,不必低眉折腰,也無需偽裝潛行。縱然生命是一條冰冷的長河,蜿蜒於荒郊野外,面對歲月的磨蝕,依然優雅的走向人煙,自在、瀟灑,故我行吟。

目錄
女人大多怕老,但是,女人怕老並非天生,更不是自尋煩惱,女人怕老是因「父權社會」而起,因「厭老文化」而生。年老女性的生命困境,在於必須面對「男性霸權」與「年輕霸權」的雙重宰制。到了晚年,常因為性別、年紀而被嫌棄,甚至自我排斥。因此,很多高齡女性總是羨慕、模仿年輕女性的生命樣貌,並且謊稱自己還很年輕。

  然而,我們必須思考,當高齡者企圖用年輕來界定生命的價值,否定老年存有的事實,會進一步將自己推入更邊緣的地位,無法積極建構、彰顯老年生命的意義,只能沉浮於青春的浪潮,隨波逐流。最後,仍舊被無情地拋擲在孤冷的沙灘,望著逝去的浪花歲月掩面嘆息。回頭,還要面對年輕的嘲笑。

  本書的撰寫和研究,是基於「女性主義老年學」的理論,以老年女性的生命為主體,去分析、探索「老女人」的社會處境、生活困頓與生命的可能性,旨在重建老年婦女的生命價值與尊嚴。老是人生必經之路,也是生命的另一番境界。曹雪芹在《紅樓夢》說:「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看起來清爽。若此,「老女人」的骨肉更像是「水泥」做的,顯現生命的堅毅。

  女人老了,沒人慣著、沒人寵著、沒人哄著,因而,更能獨立自主的活出生命的踏實;女人年老,不必低眉折腰,也無需偽裝潛行。縱然生命是一條冰冷的長河,蜿蜒於荒郊野外,面對歲月的磨蝕,依然優雅的走向人煙,自在、瀟灑,故我行吟。

內容連載(節錄)

自序

  大家都說:「女人怕老 !」沒錯,比起男人,大部分女人更怕老。雖然,老會讓人有更接近衰弱、疾病和死亡的焦慮和恐懼,所以,男人女人一樣怕老。然而確實有研究顯示,女性怕老的程度比男性高出二到三倍,特別是在異性戀霸權的社會。不過,我們要知道,女人怕老並非天生,更不是自尋煩惱,女性怕老是「社會生成、文化促成」。更清楚地說,女人怕老是因「父權社會」而生,是因「厭老文化」而起。很多女人為何想盡辦法,試圖掩飾歲月的痕跡?誠然,有些人是「女為己悅而容」,然而,在從小就教化女性:男人是女人的依靠、婚姻是幸福歸宿的異性戀父權社會腳本中,更多女人怕的是「人老珠黃,春殘花謝」,怕的是「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怕的是「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

  是何原故?讓那麼多女人對老如此忐忑不安,擔心無人垂愛、恩絕情斷。主要原因是,在父權體制的社會,男人往往掌握界定女人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的權力,成為女人無法擺脫的生命羈絆,於是,害怕變成「剩女」、「棄婦」或「黃臉婆」的心態,就會成為眾多女性的集體焦慮。因為,在婚姻或愛慾的世界裡,比起「老女人」,許多男人更喜歡一些「涉世未深」,甚至「零經歷」的年輕女孩,以滿足「大男人主義」的虛榮心和控制慾。

  法國53歲的知名作家、電影導演和電視節目主持人穆瓦科斯(Yann Moix)就曾囂張的宣稱:「沒有辦法愛上50歲的女人」,並說:「50歲的女人真的太老了,可以當她們是隱形。」這種大男人主義的狂言妄語,引來法國女性主義作家肖萊(Mona Chollet)的痛斥,罵穆瓦科斯是「可悲的公畜」(sad sire)。然而,世上具有這種大男人主義心態者何其多,已故文人李敖76歲時,也曾氣沖沖地指稱當時47歲的張蘭(藝人大S婆婆,曾獲「中國餐飲界十大最具影響力人物」)是「滿臉橫肉的老女人」、「就算意淫也輪不到她」。所以,追根究柢,「女人怕老 」是異性戀父權社會宰制下的產物,是男性中心的審美偏好「稚齡化」,才造成許多缺乏主體性,特別是「以色事人者」的女人「身不由己」。

  這麼說,難道「女人怕老」都是男人的錯?也不是,因為在「青春崇拜」、「厭老文化」的社會裡,許多年輕女性也忽視、歧視老女人,她們怕老的焦慮更甚於老年女性。而且,不只年輕女性懼怕老年,許多年老女性一樣會拒絕自己。所以,我們常見女人在一定年齡後,就會排斥攬鏡、拍照,就是不忍心看到自己日漸衰老的容貌。她們總是羨慕、模仿年輕女性的生命樣貌,並且謊稱自己還很年輕。顯而易見的,在充滿「年輕癡迷」的社會,不只老男人喜歡吃嫩草,眼裡看不到老女人,老女人何嘗不愛小鮮肉,談起老男人常常嗤之以鼻。因此,「厭老」很多時候不單是性別問題,更涉及權力關係的強弱位置。在「恐老」文化充斥下,老男人和老女人也會相看兩生厭。只是,在男性宰制的社會裡,「大男人」總是比「大女人」多罷了。

  從「女性主義老年學」(feminist gerontology)的觀點,在父權社會中,女人一生除了常遭受性別不平等的壓迫之外,還會因年老而受到社會的歧視,更因而造成許多老年婦女的自我貶抑、自我排斥。一個女人最糾結和矛盾的是,已經邁入中高齡的生命階段,卻要拋棄因歲月淬鍊而成,所散發出純熟、優雅與智慧的氣質,反而幻想、誇稱擁有一顆「幼稚」的心。然而,這種「幼稚」早非童年的純真、好奇,只能說是老年撒嬌式的「任性」,是對老年恐慌、焦慮的典型反應,心底吶喊的是:「我不要當老人!」。

  高齡95歲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向來給人身體硬朗、健談風趣印象,英國樂齡雜誌《The Oldies》原擬選她為2021年「年度老人」(Oldie of the Year),但女王卻說心態決定年齡,只要心不老,人就不老,認為自己不符合領獎資格,婉拒雜誌一番美意。女王透過私人祕書貝克(Tom Laing-Baker)回函「年度老人獎」主席布蘭德雷斯(Gyles Brandreth)說:「女王陛下深信,年齡大小由個人心態決定,因此女王認為她不符合領獎標準,希望您能找到更值得獲得此殊榮的得獎者。」(Her Majesty believes you are as old as you feel, as such The Queen does not believe she meets the relevant criteria to be able to accept, and hopes you will find a more worthy recipient.)可見,即使睿智如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仍然不想被貼上「老」的標籤,難怪一般人對「老」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我們必須思考,當高齡者企圖用年輕來界定生命的價值,否定老年存有的事實,會進一步將自己推入更邊緣的地位,無法積極建構、彰顯老年生命的意義,只能沉浮於青春的浪潮,隨波逐流。最後,仍舊被無情地拋擲在孤冷的沙灘,望著逝去的浪花歲月掩面嘆息。美國流行歌壇天后瑪丹娜(Madonna)就是最好的例子,她不甘於老年,時常張貼過度修圖美肌、濾鏡開很大的照片,甚至將62歲的容貌修成26歲的樣子,皮膚細緻、表情靦腆,卻遭網友狠酸一副「IG臉」(insta-face),還勸她:「別再用濾鏡了 !」其實,女人內心都知道,縱使濾鏡可以抹去歲月的痕跡,也無法掩飾歷經桑田的眼眸。恐老心態不但會造成「老年停滯」,失去創造老年美好的機會,更凸顯「生命倒退」現象。就像瑪丹娜一樣,回頭仍然要面對年輕的嘲笑。

  最諷刺的是,更有些女性,總是女人難為女人,或是成為女性們的豬隊友,常常有意無意地成為壓迫的共謀者。在新聞報導中,「老女人」或「老查某」的污名,不只是男人對女人的詆毀,也常常出自於女人對女人的鄙視或指責。如今,「老女人」已被法院貼上「公然侮辱」的標籤,認定足以貶損他人人格。因此,年老女性的生命困境,在於必須面對「男性霸權」與「年輕霸權」的雙重宰制。到了晚年,常常因為性別、年紀而被嫌棄。

  1970年代起,面對老年女性被歧視、貶抑和壓迫的事實,西方一些女性主義者的「年齡意識」逐漸萌芽,她們力圖擺脫年輕的迷思,主張從「老女人」的視角看世界,只是在女性主義運動中並未造成廣泛的迴響。1970年,法國女性主義作家Simone de Beauvoir在《老年》(La Vieillesse∕The Coming of Age)一書,率先將老年納入女性主義的理論視域。1972年,美國著名女性評論家Susan Sontag在文學雜誌《周末評論》(Saturday Review)發表〈老化的雙重標準〉(The Double Standard of Aging),描繪社會對老年婦女的不公,以及面對年輕宰制文化壓力下,「老女人」的生命艱難。

  隨後,相繼有Betty Friedan、Barbara MacDonald、Margaret Gullette、Cynthia Rich、Germaine Greer、Lynne Segal,還有Toni M. Calasanti和Katherine Woodward等女性主義者,也從文化理論、女性文學或年齡研究(age studies),探索女性生命的老年面向。只是,相較於女性主義運動的波濤洶湧,「年齡意識」或「老年女性」在女性主義的研究與實踐中,仍然是雲淡風輕、聊備一格,很少被納入主流的核心範疇。

  台灣性別平等運動與學術研究比較缺乏年齡意識,對老年女性的關注相對不足,很少考量年老女性與年輕女性生命境遇的差異,一般學術期刊也極少登載相關研究。一些女性主義者,年輕的時候尚未體驗到老年的困境,不曾為老年婦女發聲,當老了想要說話時,卻猛然發覺已經時不我與,不但失去舞台,也失去發言權,成為不被看見的「她者」。

  《「老女人」的生命尋訪》是我繼2010年《身體再思考》(巨流出版)後,所撰寫的第二本有關「女人與老化」的研究專書,旨在以老年女性的生命為主體,去探索「老女人」生活的困頓與生命的可能性,重建老年婦女的生命價值與尊嚴。本書分成四章,第一章〈我老,故我在〉重點在進行「女性主義老年學」的探討,

  強調從老年女性的主體意識,破除社會「不老」迷思。「女性主義老年學」乃結合女性主義理論的性別意識,以及批判老年學對年齡階層結構的觀點,探討性別差異在老年時期對自我定位和生活世界的影響,分析在年齡和性別的雙重壓迫下,透過資本主義流行文化老年污名的符號傳播,如何塑造老年女性的生活經驗與身分認同,因而喪失自我價值與社會機會。

  「女性主義老年學」在台灣仍然屬於未開發的理論觀點與研究領域,即使在國外,也是斷簡殘篇散居各處。本文經由文獻蒐集和梳理,從老年學、女性主義的理論與歷史發展,分析老年女性長年受忽視的事實與原因,綜理「女性主義老年學」形成背景,並且經由詮釋性理解統整出理論要旨,讓「女性主義老年學」的理念思維,能夠較有系統、清楚且完整的呈現。

  第二章〈「老女人」的生命境遇與反思〉則系統的整理出從1970年代至今,一些具有年齡意識的西方女性主義者,所揭露的「老女人」的邊緣化與被宰制的現象,主張擺脫青春的牽絆,突破年輕的迷思,並且尋找老年女性的解放力量,為生命找到出口。這些女性主義者皆指出,年老最怕陷入青春的泥淖而不可自拔,老年如果只迷戀、執著於青春,就等於拒絕自己、排斥自己,不但不能活出老年的生命風格,一味模仿青春的結果,更將自己推入無底的深淵,只得不斷的偽裝、不斷的說謊。

  這些女性主義者都鄙視那些假裝自己比實際年齡年輕的人,認為任何拒絕老年的方式,都無異自掘陷阱。面對「年輕霸權」的宰制,許多老年女性往往找不到生命的出口,只能在青春勢力

  下抑鬱以終。但這些女性主義者認為,老年並不是人類生活的必要結束,它可以通過各種調整和自動反應,通過實踐知識和智力知識來補償損失、退化和失敗。就像Beauvoir說的,如果老年不是對我們過去生活的荒謬模仿,那就是繼續追求賦予我們存在意義的目的,獻身於個人、團體或事業、社會、政治、智力或創造性工作。

  第三章〈高齡社會的「性別化年齡歧視」與老年婦女權益的主張〉則指出在高齡社會中,許多人都忽視的「老化女性化」(feminization of ageing)現象,也忽視「性別化年齡歧視」(gendered ageism)的事實,因而忽視了對老年女性的困境與權益的關注。老年婦女由於長年性別不平等的累積,往往必須面對許多生活的壓迫與威脅,造成生命的脆弱性,包括貧窮、獨居、照顧者的角色承擔與養護的需求等等。因此,雖然女性平均餘命較長,但許多人卻無法享受有品質的晚年生活。

  對於女性來說,老往往是年齡歧視和性別歧視交織疊成的雙重傷害。她們不但比男性更年輕的時候就遭受年齡歧視,受歧視程度也比男性更加嚴重。這種「性別化年齡歧視」,是性別歧視新的變種,也是性別歧視的偽裝運作。由於性別和年齡的雙重歧視,老年婦女常遭受忽視、虐待或暴力。一些生活上的基本權利,如經濟、健康、居住,也都常面臨許多障礙。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高齡化社會中最大的挑戰。

  本書第四章〈高齡女性粉絲文化研究〉是對老年婦女的生活世界進行經驗性的探討。在多數人的刻板印象中,老年、科技、網路、情感從未有交織、匯集與融通的可能性,因而產生誤解、漠視的現象,看不出老年生活世界的新契機。在邁向超高齡化,人們卻普遍恐老、厭老,甚至仇老的社會裡,真實理解與描繪一群顛覆社會主流期待的老年女性粉絲的追星實踐,對貶低和歧視老年婦女的主流社會結構提出挑戰,突破關於老年生活的局限性想像,成為老年女性研究重要宗旨與意義。

  本研究以韓國歌手黃致列的高齡粉絲為例,透過年齡與性別交織的視角,並結合老年社會學的觀點,對高齡者如何在日常生活情境中運用新通訊科技以實現自我、擴展生活、社會互動和情感連結,藉此重新定義自己成為流行世界的參與者,甚或促成個人解放或賦權進行細緻考察。希望從這些高齡粉絲的主體經驗出發,對當前的主流性別規範與年齡規範進行反思與解構,並思考更多的可能性。此外,也希望透過呈現這群有別於社會期待與想像的高齡粉絲的多元樣貌,破除人們對於老年生活的局限性想像。

  老是人生必經之路,也是生命的另一番境界。曹雪芹在《紅樓夢》說:「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看起來清爽。若此,「老女人」的骨肉更像是「水泥」做的,顯現生命的堅毅。女人老了,沒人慣著、沒人寵著、沒人哄著,因而,更能獨立自主的活出生命的踏實。

  本書的撰寫與研究,基本上仍然沿襲兩性的觀點進行探討和分析,並未觸及性少數的老年生活世界,因此,從性∕別研究的角度而言,視野仍然有其侷限。做為一名年過50的異性戀社會裡的已婚女性,盼望的是,全世界的女性,年老,不必低眉折腰,也無需偽裝潛行。縱然生命是一條冰冷的長河,蜿蜒於荒郊野外,面對歲月的磨蝕,依然優雅的走向人煙,自在、瀟灑,故我行吟。

陳明莉 寫於2022年1月(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