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母親這種病:現代人的心靈問題,可能都來自於母親?

作者:岡田尊司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4-09-08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571360621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72頁頁
開數:14.8 x 21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心理分析/研究

定價:NTD$ 320
優惠價:NTD$ 288
庫存 > 有

作者簡介

岡田尊司(OKADA TAKASHI)

  一九六零年生於香川縣,是精神科醫師、作家。醫學博士。自東京大學哲學系退學後,轉念醫學系,畢業於京都大學醫學系。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醫學科修完課程。現任職於京都醫療少年院、山形大學客座教授。站在邊緣性人格障礙、發展障礙的治療最前線,以臨床醫師的身分面對年輕人的心靈問題。主要著作有《邊緣性人格障礙》(PHP新書)、《悲傷的孩子們》(集英社新書)、《腦內汙染》(文藝春秋)、《亞斯伯格症候群》《不要說是發展障礙》(幻冬社新書)《依附障礙 帶著孩提時帶傷痛的人》(光文社新書)等暢銷書。此外也以作家小笠原慧的身分活躍。作品有曾獲橫溝賞的《DZ》、《掌中的蝴蝶》、《你是否聽見風的聲音》(角川文庫)、《生還任務》(文春文庫)等。

譯者簡介

張婷婷

  愛看日劇、熱愛翻譯。2007年開始接觸書籍翻譯,譯有《我和條子的700天戰爭1&2》、《賺錢公司成功祕密都靠這本會計財報教科書》、《給小桃的信》、《笑臉贏人》、《看懂現金流讓你提早財富自由》等,現為專職譯者。

  Email:tttchang@gmail.com

內容簡介

寂寞、焦慮、憂鬱、飲食障礙、酗酒、藥物上癮、自殘、繭居、虐待、離婚、完美主義……

  真正的原因都很有可能來自於你與母親的關係。

  檢視一下,你是否有「母親這種病」:

  1.你是否容易產生自我否定的想法?
  不被父母所愛,不被認同的受傷心情,不知不覺間在心理轉變為自我否定的烙印,持續威嚇著著當事人。

  2.你是否一直扮演「乖寶寶」?
  看對方臉色,行事得會想討好對方。有時為了配合對方的狀況,甚至損害自己的利益或生活,也要用盡心力。

  3.你是否總是遇人不淑?
  沒有看清楚對方,為了排解空虛只求短暫的滿足。不懂得怎麼撒嬌,無法對可以撒嬌的人撒嬌,一不小心就會求助於最危險的人。

  4.你是否總愛追求完美?
  如果自己的義務和理想不能完美實現,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於是為了獲得認同而不顧一切的努力。

  5.你是否總是缺乏安全感?
  一點小事就容易覺得受傷、容易感覺到強烈不安。只要有一點感覺被拒絕、否定,就覺得自己是一個沒價值的人。

  6.覺得自己容易受傷、並老是過度反應?
  覺得被傷害、被迫犧牲的總是自己的這種想法太過強烈,以至於不由得就會過度反應。容易被憤怒的情緒占據。

  現代忙碌的生活方式,經濟富裕卻沒有得到幸福。

  本書明確說明了現代人為什麼會有憂鬱、上癮症、自殘、繭居、虐待、離婚、完美主義….等諸多問題存在,且越來越嚴重,其實都與母親的態度或相處模式有關。書中並有諸多案例故事,也包括解析名人:約翰.藍儂、宮崎駿、珍芳達、叔本華等,想找到生存的意義,都需要先從瞭解「母親」開始。

目錄

前言 給為母親這個十字架所苦的人
母親究竟是什麼?
從一個邂逅開始
蔓延開來的「母親病」
對親子關係無止境的影響

第一章 為「母親病」所苦的人們
牽扯的型態有很多種
容易有自我否定的想法
扮演「乖寶寶」
存在於孝順兒子心中的支配
一直傷害自己的理由
對愛的飢渴會自設陷阱
追求完美
想得到肯定而持續努力的孩子們
每次見面心情就盪到谷底
永遠沒有安全感
容易受傷產生負面反應
會有想死的衝動其根源在於
也會成為普遍的愛或創造的能力
約翰藍儂也有

第二章 活得痛苦的根本原因
與母親的關係不單純是心理問題
母性的奉獻賜予的寶物
為什麼到一歲半為止很重要
當依附的形成受損
剛硬的母親與柔軟的母親
催產素不足就無法活下去
母親是安全的基地
為了培育穩定的依附關係應該做的事
依附模式會因為關心的方式有所不同
容易受傷的類型和感覺遲鈍的類型
名為依附形式的「年輪」
被困住的類型與未解決的類型
母親病就是一種依附病

第三章 殘留的傷痕
不穩定的依附關係會產生各種問題
對擁有孩子的恐懼與抗拒
催產素的匱乏與性格
母親病引起的連鎖症狀
依附關係不穩定的孩子多數會有ADHD
缺乏母性產生的病
「我不要你」
被拋棄的幼年時期傷痕
無論什麼事情都想依附他人
酗酒成癮的畫家尤特理羅(Maurice Utrillo)
飲食障礙、慢性憂鬱、焦慮症
也會成為「情緒波動」的源頭
在那些有氣無力的年輕繭居族背後

第四章 被不穩定的母親耍得團團轉
當母親也屬於不穩定的依附型態
宛如暴風雨的母親
「母親讓我覺得丟臉」
珍芳達的案例
把自己的問題帶到孩子身上的母親
像奴隸般順從父親的依附型母親
「像朋友般的母親」的陷阱
岡本太郎與其母鹿乃子

第五章 只愛自己的母親與她的玩偶們
現代又復活的白雪公主悲劇
討厭養育孩子
把母親嫁出去的少女
不會反省自己
一直都要當主角的母親
「與要求不符」的孩子
只疼愛她喜歡的玩偶
「我是媽媽的玩偶」
無法對孩子說不的母親

第六章 太認真的母親的陷阱
有潔癖又責任感強的母親
赫曼.赫賽與母親
將自己的規則或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
無法接受頑皮孩子的母親
為什麼會沉迷於毒品
努力的母親易發生的悲劇
越是會忍耐的孩子之後就越複雜

第七章 克服母親病
從沒有自覺的地方開始
覺得奇怪就是踏出了第一步
把否定的體驗都吐露出來
其實很渴望母親
會引發問題也是因為想要恢復
脫離社會也有其意義
重新倚賴的重要性
徹底的衝撞
宮崎駿的案例
與母親保持適當的距離
暫且斷念
為了克服想死的心情
沒有出席母親葬禮的赫曼赫賽
不要被「理想的自己」束縛
修復受傷的依附關係
尋求安全基地
若沒有人給予就試著給予
改掉產生負面反應的習慣
找出優點
學習妥善處理問題的技術
不要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混淆
面對自我的功課
接受事實
孩子會想原諒父母

結語

推薦人

  精神科醫師 王浩威
  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楊聰財
  臺安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科主治醫師 許正典
  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書籍作家 蘇絢慧
  身心靈老師∕魅麗雜誌發行人 賴佩霞

牽扯的型態有很多種

有母親病的人,都對雙親懷抱著執著心。無論是因為幼年時期獲得的愛不足夠,所以才一直渴望;或是因為幾乎要被過於沉重的愛壓垮,都會繼續拖著這個十字架。

孩提時代不為雙親疼愛,內心沒有得到滿足的人,就越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愛,越想得到認同,因而一直對父母懷抱執著心。越是被父母過度疼愛,卻缺乏最重要的部分,就越是長不大,也越無法脫離母親的懷抱。

牽扯的型態有千百種。如果是因為覺得想被愛、想被認同,導致以過度的行為來表現,有時候結果反而會變成折磨父母的一種反彈。也有人因為被父母親當作洋娃娃般的疼愛,從小在父母的支配下長大,自己一個人就什麼都不會,只得仰賴雙親,但同時憤怒與不滿卻一直悶在心裡。

得不到父母認同的人會覺得自己是廢人,許多人在不知不覺間為自我否定所困。為了懲罰自己,有些人會耽溺於自殘的行為中。當中也有人想要給一直否定自己的雙親好看或是想要報復。這些報復行為,有的是直接攻擊父母讓他們受痛,也有很多人是用毀掉自己讓父母心痛,間接讓父母嚐到痛苦的滋味。

也有否定不認同自己的雙親,將他們從自己的人生切割出去,才勉強保住自己的人。只是,即使和母親保持距離,盡量不見面,也並不表示就能保有內心的平靜。

雖然不是直接受到脅迫,但是不被母親認可、不被愛的想法,會一直盤據在心中的某一隅,對任何事情都積極不起來,或是很容易被負面思考所困。那一直盤據在心中的母親,永遠對你的所作所為,不停低聲耳語:「所以我說你不行嘛」。

也有人明明已經離開父母,卻一直渴望一個能代替父母的人,持續耽溺於補償性的行為。然而,為了得到能代替父母的人努力做出令人感動落淚的事,更多時候得到的卻不是回報,而是更大的失望或背叛。即使如此,孩子仍無法放棄,仍會繼續追求那個幻影。

渴望母親的心情就是如此深厚,這是人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