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臺灣性別100+問

作者:黃長玲, 李佩雯, 姜貞吟, 蕭蘋, 游美惠, 胡郁盈, 白爾雅, 黃淑玲, 黃囇莉, 王曉丹, 李柏翰, 方念萱, 康庭瑜, 蔡麗玲, 余貞誼, 成令方, 林宜平, 劉盈君, 李淑菁, 謝小芩, 劉梅君, 唐文慧, 王舒芸, 梁莉芳, 周月清, 陳伯偉, 郭惠瑜
出版社:巨流圖書公司
出版日期:2024-03-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577327093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40頁
開數:17 x 23 x 1.2 cm 開
類別:精選書展 > 人文/史/哲視野

定價:NTD$ 350
優惠價:NTD$ 315
庫存 > 有

作者簡介

黃長玲

  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研究專長與興趣爲性別政治、婦女運動、少數代表性及國家與社會關係。

李佩雯

  美國俄亥俄大學傳播學博士,現任世新大學性別所/口傳系教授、女性學學會理事。研究範疇主要落在性別關係與人際(機)互動、跨文化對話溝通、質性研究。最喜歡交朋友、與人談天、小酌與唱歌。

姜貞吟

  法國巴黎ParisVIII Vincennes-Saint-Denis大學歷史、文學、社會學UFR女性研究博士,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專長為性別與族群研究、性別與政治參與、客家性別研究。研究興趣關注性別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社會結構與脈絡為何,特別是當性別、族群跟社會文化間相互鑲嵌為在地結構時,女性如何與之協商跟突破,如何展現行動的能動性。

蕭 蘋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大眾傳播博士,現任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所教授。研究專長包括性別與媒介、廣告與文化、媒介的文本與內容分析、社群媒體使用者研究等。著作曾經發表在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New Media and Society、Sex Roles 等傳播與性別研究期刊。

游美惠

  美國猶他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專長包括性別教育、性別社會學、親密關係與情感教育等。多年來,在大專院校以及各種不同的社會場域積極推動性別平等教育與性別主流化,希望能促成更大的性別變革!

胡郁盈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校區性別研究博士(人類學博士輔修),現任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研究興趣包括多元性別認同與文化、性別人權與社會運動、跨國文化政治、同志生殖與健康、國族主義與性別政治等。發表作品散見於Sexualities、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臺灣人類學刊》、《女學學誌》等中英期刊。目前正在進行女同志跨國生殖地景以及同志國族主義相關的研究計畫。

白爾雅

  英國約克大學婦女研究中心博士,現任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博士後研究。研究專長與興趣為性別研究、性別社會學、女性主義理論、親密關係、同志研究。

黃淑玲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現任國防醫學院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研究專長與興趣為國家女性主義、性別主流化、婦女運動、男性氣概。

黃囇莉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退休,現任衛福部授予證照之執業諮商心理師。學術領域為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性別心理學。研究主題包含人際和諧與衝突、自我與集體自我(族群、性別意識與認同)、華人之忍及自我控制、身體意識、身體自主及性騷擾、文化與學習。目前累進調查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等案件約300件。

王曉丹

  英國華威大學法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曾任女學會理事長。研究專長及興趣為女性主義法學、法律與社會分析、人權民族誌、原住民族法律解殖、法意識與法文化。主編《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大家,2019)、《法律有關係》(左岸,2023)這兩本書。

李柏翰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法律白話文運動資深編輯。長年關注人權與全球治理相關議題,經常練習以女性主義、酷兒理論、批判障礙研究的角度來理解社會現象。曾主編《公民不盲從》(麥田,2022);亦與Guney及Davies合編Towards Gender Equality in Law(Palgrave, 2022);與Chatterjee合編Plural Feminisms(Bloomsbury, 2023)這兩本書。

方念萱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傳播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研究專長及興趣為性別研究、言說分析、新聞報導與性別、數位性暴力。

康庭瑜

  英國牛津大學地理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研究興趣是性別、新媒體和跨國遷移。

蔡麗玲

  獲有物理碩士學位,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課程研究博士,現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學術興趣包含性別與科技、性別教育、女性主義理論、性別主流化。曾任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行政院及地方政府各類性平相關委員,並擔任民間婦女社團理監事;近年主要關注我國性別與科技政策之走向,並投身於「性別化創新」之應用與推廣。

余貞誼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研究專長為性別與科技、性別與工作、資訊社會學。目前主要關注人工智慧發展過程中夾帶的偏見與性別預設,同時探討以人工智慧來促進性別正義的可能性。

成令方

  英國艾賽克斯大學社會學博士,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創所教授,現已退休。研究專長是性別、醫療與科技,性別與工作,中共建國前歷史。興趣廣泛,閱讀、電影、戲劇、古典音樂、各類運動、熱愛大自然、積極參與社會/政治運動。

林宜平

  擁有心理學、雙語教育與公共衛生(醫療人類學)的跨領域訓練背景,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近年來全力投入臺灣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女工的工殤訴訟與研究。開設的課程包括性別與技術、法庭裡的科技爭議,以及風險管理與溝通。

劉盈君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護理研究所博士,現任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灣神學院兼任助理教授、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治療師。研究專長及興趣是以現象學觀點、動力式團體對話為媒介,探究所處生活世界的生活經驗與性別議題。

李淑菁

  出身雲林農家,在鄉野泥土中打滾長大,留學英國劍橋,肉身體會性別、階級與族群作用力,當過《自由時報》財經記者、NPO工作者、松山家商夜間部社會科代理教師。不將任何事情視為理所當然,總能在銅牆鐵壁中找到行動的縫隙,現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兼招生辦公室執行長。

謝小芩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教育政策研究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教育社會學、性別與教育、高等教育、另類教育等。

劉梅君

  美國南加州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勞工研究所教授。關懷婦女就業處境(母性保護、性別職業隔離、工作家庭平衡、老年經濟安全)、移工處境(就業歧視、社會保障、懷孕生育及家庭團聚)、勞動者集體行動的處境(勞動三權享有的貧乏、團結意識的低落、搭便車的問題、司法訴訟的挑戰)。

唐文慧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博雅教育中心教授。研究專長及興趣為性別社會學、性別與遷移、新移民家庭。

王舒芸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博士,現任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副教授、女性學學會副理事長。研究領域在照顧與性別的各種交織關係,並對國家、家庭、與市場的界線如何影響性別關係,深感興趣。

梁莉芳

  女性主義者、社會學者,也是一個十一歲孩子的媽媽。2010年,取得美國雪城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現任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興趣環繞在權力與數量的「少數」,關心性別、照顧以及跨國遷移。成為媽媽後,也不務正業地書寫母職,在田野裡,看見自己與移工媽媽的相似/差異。

周月清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工作博士,現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特聘教授。研究專長/教學:障礙福利政策(強調社會結構觀點、社會模式、人權模式);照顧、性別與福利國家(兒童照顧、高齡者與障礙者支持政策跨國比較);介入研究(方案發展與評估)。座右銘: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重視服務使用者的主體性,研究旨在倡議服務使用者平權,用研究培力(empower)服務使用者。

陳伯偉

  英國伯明罕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專長包括障礙研究、性/別研究、照顧研究、質性研究;研究興趣聚焦在障礙者的經驗知識,並嘗試從障礙者的性、愛、欲,重思社會正義與專業協作倫理。

郭惠瑜

  英國里茲大學社會學暨社會政策學系博士,主修障礙研究,現任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助理教授,曾任臺灣障礙研究學會秘書長。研究旨趣為障礙與性別、障礙政治與社會政策、障礙者資訊近用等領域,亦參與多項障礙者資訊近用、文化平權推動工作,特別關注國內智能障礙者易讀服務推展。

內容簡介

想問,卻又不敢問;問了,又該怎麼答?
  有了這本《臺灣性別100+問》,
  27位專家學者用淺顯易懂的方式,
  將您的疑難雜症一一排除!

  關於性別有問不完的問題,答案也各式各樣。有些答案來自經驗,有些答案來自分析,兩者有時相輔相成,有時看似矛盾,但是持續提問就是持續思考。

  書中蒐羅生活中常見的性別問題,透過來自各領域學者淺顯易懂的回答,刺激讀者跳脫習以為常的思考,試圖一次一小步,鬆動及改善臺灣社會可見的性別不平等。

  這本書是一個邀請,邀請所有對性別議題感興趣的人,一起思考和回答關於性別的提問。

章節試閱

支不支持性別平等對我有差嗎?(黃長玲)

社會體制和我們個人的關係既非常緊密,但是又常常無所察覺,因為社會體制在我們出生前就已經存在了,而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被各種各樣的人和事,不斷提醒我們遵循體制。也因此,體制其實就是「阻力最小的路」,個人若是違反體制或是挑戰體制,通常都會付出代價。

譬如以臺灣的教育體制而言,考試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一個人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若是完全不理會考試這件事,一定會有代價。若是能耐著性子認真準備考試,或是學會掌握考試的訣竅,也就會在教育體制中相對順利。

然而,體制的力量雖然巨大,並不表示它永遠是合理的。這就像多年來有很多學生、家長、教師和學者專家都希望臺灣的教育制度不再那麼以考試為中心,考試領導教學的形態應該要改變。也因此,今天的臺灣存在所謂的多元入學,而不是像過去一樣,所有的學生都是「一試定終身」。

性別體制也是如此。這個體制先於我們每個人而存在,但是這個體制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也有很多人集結起來想要改變它。從歷史的經驗而言,尤其是在工業革命以後,許多國家的女性以及支持性別平等的男性,都成為改變這個體制的力量,也使得許多國家的性別關係較過去更為平等。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社會體制中,也無時無刻不在決定我們跟體制的關係。對於我們個人有利的體制,我們往往會更願意順從它,對於我們不利的體制,我們會下意識地想要反抗、鬆動,或是逃離它。支持或是不支持性別平等,看似是個人的選擇,其實是我們跟體制協商的結果。

「支不支持性別平等,對我有差嗎?」有沒有差別,有多大的差別,可能要看「我」有什麼經驗和價值。也許你並沒有在性別議題上受到過什麼壓迫,所以你不覺得需要支持性別平等,但是也有可能你雖然沒有受到什麼壓迫,但是並不想活在一個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中,所以你會支持性別平等。若是你的人生經驗中,有在性別上遭受壓迫的經驗,譬如你是女性或是其他少數性別,你也許會更願意支持性別平等。

國家政策也會影響社會體制。隨著全球的趨勢和臺灣民主化的腳步,性別平等已經是國家政策。在這樣的情形下,一個人即使不支持性別平等,也需要學會接受性別平等。因為在某些狀況下,漠視性別平等,譬如性騷擾別人,就會變成違反國家法律。

當你覺得是否支持性別平等,對你沒有差別時,也許可以設身處地想想自己的女性親人或是朋友的處境或遭遇,更敏銳地觀察這個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形塑或是限制了她們生命中的可能性,或甚至損毀了她們的自由與尊嚴,那麼也許你就會覺得支持性別平等是件重要的事,也是你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