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時間、欲望與恐懼:如何再現最真實的歷史樣貌,阿蘭‧柯爾本的感官史講義

作者:阿蘭‧柯爾本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22-12-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570534603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72頁
開數:17 x 23 x 1.36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人文/史/哲視野

定價:NTD$ 480
優惠價:NTD$ 432
庫存 > 有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1936年生於法國奧恩省,先後曾於法國康城大學(Université de Caen)、巴黎第一大學(Université Paris I)等大學擔任教職。也獲選為法國大學科學院(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France)院士。他被認為是專精於研究人們感覺(情緒、情感)的歷史學家,極力發掘過去的感官世界,大部分的作品著重於分析性、愛、恨與身體對歷史研究所帶來的影響,而研究焦點則放在人們對感覺的使用,以及法國社會和社會想像中所呈現的文化形式。此外,他亦曾為文探討「表象史」(history of representation)在歷史書寫中的理論基礎。著有多本感官歷史的專書:《惡臭與芬芳》、《歡場女孩》、《大海的誘惑》等。

譯者簡介

林佑軒(序言到第二篇)

寫作者、翻譯人,巴黎第八大學碩士。

聯合報文學獎小說大獎、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臺北文學獎小說首獎、臺大文學獎小說首獎、文化部藝術新秀等項得主。數度入選九歌年度小說選、散文選、《七年級小說金典》、《我們這一代:七年級作家》等集,作品參與臺灣文學外譯計畫,並為《聯合文學》、《幼獅文藝》執筆法語圈藝文訊息。

著作三種:小說集《崩麗絲味》(九歌,2014)、長篇小說《冰裂紋》(尖端,2017)、散文集《時光莖》(時報,2021,Openbook好書獎年度中文創作入圍)。

法文譯作六種:《大聲說幹的女孩》(聯合文學,2019)、《政客、權謀、小丑:民粹如何襲捲全球》(時報,2019,臺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入圍)、《世界大局.地圖全解讀》Vol.2~4(野人,2020~2022,合譯)、《在雪豹峽谷中等待》(木馬,2021)、《生之奧義》(衛城,2021)、《零號病人》(大塊,2022)。

請見:yuhsuanlin.ink。

周桂音(第三到第十三篇)

巴黎第三大學電影博士。文字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九歌兩百萬長篇小說獎決選入圍、拍台北電影劇本徵選首獎等。譯有《牆:沙特短篇小說》、《一場極為安詳的死亡》、《唯一的玫瑰》、《作家的祕密生活》、《少女與夜》等書。譯文賜教:dromoscopiques@gmail.com

不同的時間標記與判讀,如何改變人們生活習慣,切換四季色彩?
織品麻布的繽紛紋路,象徵何種階級複製與區隔慣俗?
家庭女傭為何既是「資產階級最親密的外人」,亦是「無產階級的特洛伊木馬」?
首都巴黎,如何從大革命的人頭滿地,幻化為美好年代的歡愉享樂?

當代感官史巨擘阿蘭‧柯爾本「最偉大的小書」!
十三篇精妙論文,述說歡悅與血腥共舞的十九世紀法國常民生活萬象。

從歡場、劇場、洗衣場到斷頭臺,欲望與恐懼在時間中流轉搖擺!

  社會關係的研究發展至最深入的層級:有機整體的層級。
  由於不同社會階級間的距離,以及其對立程度之緊張,
  這些龍蛇雜處的身體空間,便同時迸發反感以及欲望。
  在這荒謬的劇場當中,遐想是如此深入滲透實際日常經驗,
  若企圖不顧一切區分真實與幻想,或許只是徒勞。

  調查研究若回溯過往,必須考量當時的慣習行為,
  它劃下了「被感知」與「不被感知」兩者之間的界線;
  亦需理解當時的規範準則,
  它決定了「言表之事」與「不可言說之事」兩者之間的比例分配。
  歷史學家永遠無法完全確認他在研讀文獻時突然發現的某種感覺革新,
  究竟代表情感體系與感官運用方式的轉變、抑或只是新的修辭形式,
  使原本已存在的感受終於能被具體描述。
  這些新詞的傳播普及,亦會塑造人們的言行舉止。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阿蘭‧柯爾本在這冊十九世紀研究的「起點論文集」中,提出一系列關於時間、身體、欲望、恐懼的嶄新思考與細密分析,重塑了我們對十九世紀的凝視方法,還原了這個被「錯誤幻想」所扭曲的時代的真實面貌:「色彩」與「氣味」在歷史舞臺上粉墨登場,生理焦慮與性產業的糾纏,構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愛恨根源。在審查制度的箝制之下,欲望會遵循何種路徑?為何洗衣女工的身體能激發男子的幻想,而女僕之身卻被視為「無產階級的特洛伊木馬」,屢屢不被信任?劇院觀眾的現場騷動,竟能引爆社會動盪與政治派系的爭嚷與苦鬥?革命時期人頭滿地的首都巴黎,在路面血痕打理清洗之後,一夕化為煥然一新的現代清潔樣貌?

柯爾本持續關注日常生活結構中銘刻每一樁事件的所有標記,不讓自身被既定的印象與認知所阻。於是,本世紀的祕密將不得不在「時間、欲望與恐懼」的十字路口密切交會。他提倡對於「已逝情感與感官覺察」的追尋,不斷雕鑄一套嚴謹緻密的論述分析,費心鑽研花色各異的「社會想像」,邀請讀者共同打造出一部再現史(histoire des représentations),解開現實與想像的纏結:從織品材質、劇場騷亂、女傭形象到血流成河的革命期巴黎,發掘人們最為深沉的感官體驗,揭露法國十九世紀常民生活史曲徑萬象!

Seayu  即食歷史部落客
朱嘉漢 小說家
秦曼儀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盧省言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專案助理教授
謝金魚 歷史作家
 
阿蘭‧柯爾本是現代法國最具創新與刺激手法的歷史學家之一,他開創了近代社會及文化史的新路徑。他將往往局限於中世紀與早期現代史的技術方法應用於現代社會分析。在多部已堪稱經典的作品中,他探索了感官的歷史與人類學。在這本出色的論文集中,他的探索進一步涵蓋了令人驚豔的論述範圍,包括時間的測量、亞麻布衣衫的涵義、性的千百種面貌,以及首都巴黎的流血事件。他輕描淡寫地闡述了他的學術研究,卻始終發人深省,並以熱情及共感力為專家與普通讀者寫作。──羅伯特‧湯姆斯(Robert Tombs),劍橋大學。

優秀的社會及文化史學家既要有事實依據,又要富原創性,所以對於成為這兩類人士的要求不斷提高。沒有人比阿蘭‧柯爾本在這兩個領域的成功更令人印象深刻。本書的十三篇論文匯集為一本偉大的小書。──《社會歷史期刊》(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柯爾本是研究法國十九世紀最好的歷史學家之一;他無疑是最有冒險精神的。對於有興趣了解法國最具膽識的歷史學家的讀者來說,本書是一個極好的開始。──《選擇》(Choice)

十九世紀的時光算術

在十九世紀的法國,時光的步伐有無限多種,讓活動行程表亂成一團。在這個離我們仍然如此之近的時代,更換地方也等於更換時間。每座城市都以他們自己的日晷為準。面對如此的時間大雜燴,第一批鐵路公司要在他們的鐵路沿線強制規定以慢五分鐘的巴黎時間為準的時候,就遭遇到了困難;這短短五分鐘的時間差意在為遊客避免掉他們稍稍遲到所導致的惱人後果。

散亂的時間運用讓混亂更上一層樓。有個指標尤其能反映此一亂象:用餐時間極度不一。在鄉村,用餐的次數與它們在一整天的分布乃是根據地點、傳統、職業、季節、社會身分或地位而有所不同。十八世紀末,法國皇家醫學院(Société royale de médecine)遣人繪製一部部醫學地貌書(topographie médicale),這些人費盡辛苦,試圖畫出法國的民族學圖表,而以上述時間分布不均為對象的研究正構成該圖表的其中一項元素。以十年為一期的十九世紀農業調查,特別是一八五二年的那次調查就揭示了,要掌握歧異紛繁的大眾進食節奏,是有多麼困難。

法國大革命結束後不久,巴黎資產階級的dîner緩緩從下午兩點滑移至傍晚六點,於是就把souper更後推;從此,souper就被擺到了深夜時分,舞會或戲劇之後。此一緩慢的時間推移造成了以叉子進食的午餐興起。這樣的午餐較為私密,隨著一個個十年過去,內容也愈來愈充實。不過,外省的顯貴與巴黎的中產階級仍長久遵奉著古早的飲膳時間表。運用時間的不同方式日久年深積累著,於是在大城市,各種飲食習慣在時間上的不一致就維持了下來。用餐時間以及往往與之相繫相隨的飲食內容和餐桌禮儀一同躋身文化鴻溝的行列,其精緻化成為了十九世紀初的重大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