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邊界與燈

作者:陳芳明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21-05-06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863873976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56頁
開數:17 x 23 x 1.6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2021金鼎獎 ╳ 女書店|特陳書展

定價:NTD$ 330
優惠價:NTD$ 297
庫存 > 有

作者簡介

陳芳明

  一九四七年出生於高雄。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著作等身,包括散文集《風中蘆葦》、《夢的終點》、《時間長巷》、《掌中地圖》、《昨夜雪深幾許》、《晚天未晚》、《革命與詩》、《深淵與火》;詩評集《詩和現實》、《美與殉美》;文學評論集《晚秋夜讀》、《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深山夜讀》、《孤夜獨書》、《楓香夜讀》、《星遲夜讀》、《晚秋夜讀》,以及學術研究《探索台灣史觀》、《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灣新文學史》,傳記《謝雪紅評傳》等書,為台灣文學批評學者的研究典範。獲二○一六台灣文學金典獎。

內容簡介

  繼《革命與詩》、《深淵與火》之後,「晚秋書」系列最終篇章,邀您一同品味晚境人生的至醇絮語。

  所有的風聲與水聲依舊還是那麼清晰,
  只是那段生命已經徹底消失。
  只剩下這些文字,仍然有跡可循。

  從政治場域的翻騰到文學堂奧裡的沉澱,從《謝雪紅評傳》到《台灣新文學史》;走過多少歲月寒暑,歷經無數次邊境往返,遍嘗人世滄桑。透過閱讀與書寫,作者攀附著文字終於找到生命的歸向。

  那是文學靈魂匯聚閃爍的燈塔,是眾聲喧譁、繁花似錦的文學靈光。藉著這道光,令他得以卸下塵世政治的紛擾,在台灣最珍貴的文學靈魂之間,恣意探險,訪勝尋幽。在未知的內在境遇裡,每一次的閱讀都是自我邊境的跨越,每一次的書寫都是人格的再造與重鑄。

  本書收錄了作者近三年的散文創作,時空跨度自一九八九年返台前夕開始,迄及此刻的人生晚境。其中越渡了《謝雪紅評傳》開筆、決意返台、政黨選舉的波濤、《台灣新文學史》的寫作挑戰等,作者個人生命的跌宕與轉折;同時也見證了九二一地震、太陽花學運、婚姻平權運動等台灣當代重大的歷史時刻。如今在人生向晚時分,盡皆醞釀成為至醇至真的生命絮語。

目錄

序 最後那盞燈

靜靜的舊城校園
盛夏的左營陽光
天安門事件的陰影下
意外的東京之旅
初訪上海
在魯迅墓前
寒山寺之行
時代轉彎的時刻
歷史之旅的終結
罌粟花的山路
一九九二年秋天
向夕陽奔馳而去
獨自面對沙鹿海岸
重新出發的喜悅
生命之秋
九二一大地震
再回傷心地
文學院的長廊
晨曦擦亮了歲月
天星碼頭
彩虹旗與太陽花
到達延安的道路
夏威夷海岸
在書架之間徘徊

靜靜的舊城校園

1

終於完成《謝雪紅評傳》時,彷彿是克服一場艱難的障礙賽。從一九八七年開筆撰寫到一九九一年全書殺青,前後橫跨四年的時間,也是我進入中年時期的一個挑戰,更是總結我在海外流亡十八年的一個勞作。從來沒有想過這本書會耗去我長久的時間,終於寫完的那個剎那,似乎有一種獲得解放的快感。那年到達四十歲時,已經強烈意識到即將迎接人生的下半場。在那之前,我的歷史研究始終徘徊在第十世紀到十二世紀的宋代中國。那是我學術研究的一個轉向,也是我精神航行的一個回鄉。當初開始撰寫時,以為只需要十萬字就可以有一個交代。伴隨著書寫的進行,許多未曾預料的文獻與書籍不斷浮現。最初有一種一廂情願的想法,只要把台灣總督府編纂的《台灣警察沿革誌》全部爬梳,大約就可掌握謝雪紅前半生的跌宕起伏。後來才訝異察覺,我似乎捅到一個蜂窩。

以書寫來刻畫自己的生命進程,是在微近中年之際慢慢養成。真正意識到以書寫形式作為不同年齡的里程碑,我已經在海外流浪十年了。一九九一年寫完這部傳記時,我好像經歷了漫長的考驗。心裡總是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如果可以回到台灣,究竟會交出怎樣的成績單。這部評傳就是我要呈現給故鄉的作品,而且是以截然不同的面貌回航海島。在此之前,我是右派的思考者,也是男性的書寫者,更是中國的信仰者。在此之後,我已經具備了左派觀點,也具備了女性觀點,更具備了台灣觀點。這是我生命中非常關鍵的迴旋,從此開始主導我未來的創作與學術。跨過一九九○年代之後,我已經看見台灣正朝著全新的方向航行。我無法原諒自己繼續留在海外,更無法原諒自己向台灣繳了白卷。

一九八九年第一次回到台灣時,非常感謝一位朋友陪伴我講話。從下午一直到黃昏之後,我到現在還是清楚記得那個場景。從未謀面的初安民,邀請女性詩人沈花末來我的住處見面。那天房子的主人陳永興恰好不在,初安民與我第一次見面,相談甚歡。那時他是《聯合文學》的主編,我未曾在他的雜誌寫稿。但是他像故人一般,很親切與我談話。那是我返台後所認識第一位陌生的朋友,他在《聯合文學》工作,屬於《聯合報》系統,在當時也是把我視為假想敵的半官方媒體。初安民好像不為所動,在談話間不斷邀請我為這份雜誌寫稿。(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