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愛與意志:羅洛.梅經典

作者:羅洛.梅(Rollo May)
出版社:立緒
出版日期:2019-08-28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863601401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520頁
開數:15 x 21 x 2.6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心理分析/研究

定價:NTD$ 420
優惠價:NTD$ 378
庫存 > 有

作者簡介

羅洛.梅 Rollo May

  美國存在心理學家,1909年生。曾赴希臘三年,任大學英文教席,並隨阿德勒短期研習。返美後,入聯合神學院,與存在主義神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以師友相交,深受其思想啟迪。

  梅耽讀存在主義宗教思想家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之著作。入懷特學院(White Institute)攻讀精神分析,遇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與佛洛姆(Erich Fromm)等人,最後於1949年獲得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首位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畢生致力於將存在心理學引入美國,1994年病逝於加州。

譯者簡介

彭仁郁

  1970年生於竹北。1994年自台灣大學心理系畢業後,累積兩年研究助理經驗,轉往東華大學族群所。1999年初赴法,就讀巴黎第七大學心理病理與精神分析博士班。

內容簡介

  存在主義心理分析扛鼎鉅著
  羅洛.梅(Rollo May)成名之作

  探索愛的焦慮、意志與原魔
  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
  意志的反面亦非優柔寡斷,而是不願涉入重大事件,
  漠不關心、保持距離。

  愛是人類一個永恆的主題,也是最深刻的人生體驗之一,而意志與人類的生存感密切關聯。人心失衡、迷茫,即在無法了解愛與意志的真諦、愛與意志的源頭、愛與意志交錯的關係。

  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羅洛.梅(Rollo May),在這本書中,以存在主義為基礎,從心理治療的觀點出發,探討愛與意志的心理學意義,連結起生命穿行的兩條門路,探入人心更深的意識裡。對人類存在的焦慮、愛、意志、原魔,皆有發人所未發之創見。

  羅洛.梅是二十世紀西方精神醫學界極富盛名的存在主義心理分析大師,被稱為「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他身為心理治療家,卻出入於哲學、文學、古典研究,以及神學方面的思潮與經典,從中擷取直透人性的洞見和治療心靈的智慧,為現代人開創一片別開生面的心靈天地。

目錄

〈導讀○1〉面對死亡,追求本真的存在◎黃光國
〈導讀○2〉以智慧醫治心靈◎沈清松
〈譯序〉羅洛.梅——存在主義與精神分析之實踐者◎彭仁郁
〈作者序〉從內在真實中超越永恆循環◎羅洛.梅

1引論:我們這個分裂的世界
對未來發出警訊的問題
藝術家與精神官能症患者
精神官能症患者的預言
冷漠的出現

Ⅰ愛
2性與愛的悖論
狂亂性事
技巧的救贖
新清教主義
弗洛依德與新清教主義
問題背後的動機
反性革命

3愛慾與性之衝突
重返被潛抑之愛慾
愛慾為何物?
柏拉圖的愛慾觀
弗洛依德與愛慾
愛慾的結合:一個個案研究
愛慾生病了

4愛與死
預告死亡的愛情
死亡與性執念
愛之悲劇感
悲劇與分離
避孕器與悲劇性

5愛與原魔
何謂原魔
反對原魔
原始部落心理治療中的原魔
歷史探查
愛與原魔

6對話中之原魔
對話與統整
原魔的發展階段
原魔與匿名性
原魔與知識
直呼原魔名諱
在心理治療中命名原魔

Ⅱ意志
7意志危機
個人責任之顛覆
意志之矛盾
約翰的故事
精神分析中之意志
幻象與意志

8願望與意志
意志力的轉渡
弗洛依德的反意志體系
願望
無能許願症
何以缺乏許願能力
威廉.詹姆斯的意志論

9意向性
意向性的根源
精神分析之實例
知覺與意向性
身體與意向性
意志與意向性

10心理治療中之意向性
普烈斯頓的故事
治療階段
從願望到意志
從願望、意志到決定
人的自由

Ⅲ愛與意志
11愛與意志的關係
相互阻礙的愛與意志
以性無能為例
想像力與時間
愛與意志合一

12操煩的意涵
愛與意志中的操煩
操煩之神話原型
現代的操煩

13意識交會
賦有人性之愛
愛戀行為面面觀
創造意識
愛、意志與社會形式

引論:我們這個分裂的世界

Introduction: Our Schizoid World

卡珊卓:是阿波羅賜予了我這份預言的事工……

唱詩隊:難道妳早已沈醉在神賜的技藝中?

卡珊卓:的確如此,在事發之前,我便已讀出我城邦的命運。

——《阿加曼農》,艾斯奇里斯〔譯註:艾斯奇里斯(Aeschylus,約西元前525~455 B.C.)乃希臘三大悲劇家之一,他是第一個將高貴情操注入悲劇而提升其地位的人。流傳至今的作品僅剩七部,《阿加曼農》(Agamemnon)為其著名三部曲的第一部,而貫穿此三部曲的主題是「正義」。希臘悲劇中慣用演員和唱詩隊應答的方式引導劇情的發展。此處,卡珊卓(Cassandra)為特洛伊公主,因受太陽神阿波羅之賜而擁有預言能力。相關資料可參見劉毓秀與曾珍珍合譯之《希臘悲劇》(書林出版社,1984)〕

曾經,在我們面臨生命困境時,愛與意志一直被高舉為最終的答案,然而曾幾何時,愛與意志本身已經變成需待解決的問題。的確,在每一個時代驟變的當口,愛與意志的課題便面臨沈重的挑戰,更何況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可謂瞬息萬變,令此兩大生命議題益形焦灼。我們曾經奉為行事方針的神話和象徵皆已消失,空茫的焦慮感四處蔓延;我們緊抓著彼此不放,並試圖說服自己,我們所感受到的就是愛;我們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意志,因為擔心選擇了一件事、一個人,便意味著失去其他事或其他人,強烈的不安全感讓我們無法承擔風險。隨之而來的情緒擾動和艱苦的掙扎過程,不斷耗損著我們的耐力——愛與意志本身的失落,恰是最明顯的例子。因此個人不得不轉而內求;於是,身分認同問題以新的形式出現,日夜糾纏著人們,這個問題即是:就算我能了解我是誰,但這個「我」卻沒有半點重要性。換句話說,我們最大的無奈是:我沒有能力影響他人。個人既對自己做了此種認定,接續出現的便是冷漠,更繼之而來的則是暴力。因為沒有人可以忍受對自身的無力感永遠保持麻木。(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