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照破:太陽花運動的振幅、縱深與視域

作者:吳叡人、蔡宏政、吳鴻昌、林峯燦、湯志傑、吳介民、廖美、何明修、陳吉仲、Nakao Eki Pacidal、黃丞儀、林佳和、彭仁郁、林秀幸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6-03-23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865727345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408頁
開數:14.8 x 21 x 2.04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社會議題/研究

定價:NTD$ 420
優惠價:NTD$ 378
庫存 > 有

作者簡介

吳叡人

  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蔡宏政

  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

吳鴻昌

  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

林峯燦

  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東海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湯志傑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吳介民

  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廖美

  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

何明修

  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陳吉仲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

Nakao Eki Pacidal

  馬太攻守聯盟

黃丞儀

  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

林佳和

  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彭仁郁

  中研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林秀幸

  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把生命重新引回當下,構成歷史的動力;而不是遙遠的、被打造的烏托邦。

  2014年3月,對許多臺灣人而言,都是一次「運動」的洗禮。一場因經濟而起的爭議,卻引發了國家與社群的命題;許多人第一次經歷所謂的「街頭」、「抗爭」,第一次認真參與公共事務的辯論,第一次思考個人與國家、歷史的關係……或是,第一次認真思考,我們該如何定義自己,做為一個公民。這一次的洗禮,有人稱為「三一八運動」,有人稱為「太陽花運動」。

  2016年3月,兩週年的回顧。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場運動?是臺灣與中國以自由貿易為名,實則政治層面的算計角力?是臺灣公民意識/力量的勃發、社會運動的轉捩點?還是,每一個參與者生命歷程的重要分野?本書所收錄的十一篇文章,企圖從歷史脈絡、運動結構、法律和個人精神層面,來描繪「太陽花運動」所綻放出來的圖像。

  吳叡人的〈黑潮論〉以「黑潮」和「帝國碎片」的撞擊為喻,鋪陳出島嶼不同階段的歷史際遇和政治塑型,以及島國內部的分化與融合。蔡宏政的〈世界體系、中國崛起與臺灣價值〉以民族國家與資產階級的互依或逆反做為觀察動線,並佐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結構,來看臺灣今日何以落入依賴中國的路徑。吳鴻昌、林峯燦和湯志傑〈冷戰結構視野下的太陽花〉進一步邁向全球史軸線,從冷戰和後冷戰的脈絡,聚焦臺灣、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以及這組關係如何成為激發太陽花最直接的力道。

  歷史脈絡之後是運動剖析,社會科學的理論對在地者有什麼意義?吳介民和廖美在〈占領,打破命定論〉結合理論及數據,披露社會大眾關心的中國因素是什麼?哪些人支持太陽花運動?最近幾年臺灣民意發生了什麼變化?以及,太陽花運動導致了哪些政治影響?何明修的〈政治機會、威脅與太陽花運動〉以蒂利的政體模型,從機會和威脅的角度分析太陽花運動過程的政治脈絡、歷史情境和「人際」互動,並對理論模型加以修正,呈現「人」為何是社會運動的關鍵。陳吉仲〈太陽花運動的經濟論證〉透過經濟學方法的抽絲剝繭,分析兩岸服貿的特殊性,以及究竟該如何評估自由貿易利弊,最終的提問是:什麼才是經濟的根基?自由貿易、人民幸福,何者才是目的?

  Nakao Eki Pacidal的特別邀稿〈投幣式卡拉OK──部落點唱「湯蘭花」〉從原住民的位置看太陽花,除了內容,文章本身也從「形式」的自我「越線」,體現「動能」的持續,充分反映這是一場反抗和展現生命力的運動。

  兩位法律學者分別從法律的不同面向切入。三一八是一個憲政危機的防禦行動嗎?黃丞儀在〈未完成的革命〉中告訴我們,這個問題不僅是法學、也是政治哲學的議題,身處一個具有「例外狀態」和「民主困局」的特殊憲政格局,如何既要反叛、又要依脈絡而行,將考驗我們對「民主」和「共和」承諾的意志。「將政治問題法律化,政治將所獲無幾,而法律全盤皆輸。」林佳和〈一場重新定義法律的運動〉以施密特的名言起頭,「三一八學運,合法或違法?」貫穿提問,這批運動者實則在不同具體關聯上,於前後相異的階段中,面對法律,定義法律,重新找回或創造自己要的法律內涵。

  第一次,臺灣有學者以精神分析理論談論一場劃分歷史的社會運動。彭仁郁〈反叛中建構的主體〉從拉岡和克里斯蒂娃提供的視野,讓讀者領略一場由「反叛」所發動的「主體化」過程,不只停留在表層的政治倫理,而是直入微細的「野蠻驅力」、「欲望」和「認同」的深層心理世界和社會集體史的交錯。最末,林秀幸〈太陽花的美學與政治實踐〉企圖以社會詩意和空間詩學來看太陽花的政治伏流。一個從空間現象學辯證而來的政治解讀,如何讓維護親近性空間成為正當性的美學行動?這樣的動能又能如何推擠出臺灣獨立的政治地景和歷史方向?

  這十一篇文章,不約而同地,把研究視野拉回具有創造性的人。不再強調定義分明的概念,把「生命」放回歷史、把「生命」放回研究視野,讓人的生命重新主導政治,讓人回到歷史場景,構成歷史的動力,幫助我們拉開觀看社會運動更豐富的角度。

目錄

【導論】因經濟而起,卻生起了國家與社群的命題(林秀幸)
黑潮論(吳叡人)
世界體系、中國崛起與臺灣價值(蔡宏政)
冷戰結構視野下的太陽花(吳鴻昌、林峯燦、湯志傑)
占領,打破命定論(吳介民、廖美)
政治機會、威脅與太陽花運動(何明修)
太陽花運動的經濟論證(陳吉仲)
投幣式卡拉OK──部落點唱「湯蘭花」(Nakao Eki Pacidal)
未完成的革命:三一八運動迎接的公民共和曙光(黃丞儀)
一場重新定義法律的運動(林佳和)
反叛中建構的主體──三一八運動的象徵秩序傳承(彭仁郁)
太陽花的美學與政治實踐(林秀幸)
相關大事年表

占領,打破命定論(摘錄)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廖美(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

四、占領行動的主體與創意

前節闡述太陽花運動發生的因素、以及反服貿運動的歷史脈絡。這場占領,不但震撼臺灣政局,創造一種新形態的抗爭政治,也讓臺灣的抗爭聲音傳播到世界,並讓美中兩國都做出回應。這節將說明運動參與的主體、過程及其效應。

(一)學運力量、青年世代、公民社運組織的匯聚

太陽花運動的參與主體是誰?很明顯的,學生與青年的角色至關緊要。三月十八日衝進立法院的主力是學生與青年。因此,不少人把這個運動稱為「太陽花學運」。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這場運動中,公民組織與社運團體所扮演的角色。把時間的視野拉長,學生、公民社運組織、長期參與民主運動的先行世代,都是這波運動的參與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