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著陸何處:全球化、不平等與生態鉅變下,政治該何去何從?

作者:布魯諾.拉圖 Bruno Latour
出版社:群學
出版日期:2020-10-07
語言:繁體中文
ISBN/ISSN:9789869947718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88頁頁
開數:12.6 x 18.4 x 1.5 cm開
類別:精選書展 > 自然/文化生活

定價:NTD$ 320
優惠價:NTD$ 288
庫存 > 有

作者簡介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

  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 Po)媒體實驗室榮譽教授。學術生涯早期以科際與社會研究(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的作品聞名,晚近則致力於哲學、生態與其他領域的社會科學研究。著作甚豐,包括《實驗室生活》、《我們從未現代過》、《自然的政治》(Politiques de la nature)、《再組社會》(Reassembling the social)、《激情的經濟學》、《存在模式研究:現代人的人類學》(Enquête sur les modes d'existence : Une anthropologie des modernes)等等。

  拉圖近年亦開始密切與藝術家合作,透過影像、圖像或參與等方式表達理論概念,策展主題包括「偶像破壞」(Iconoclash)、「讓事物公共化」(Making Things Public),以及2016年的「重啟現代性」(Reset Modernity)。拉圖也是2020年台北市立美術館雙年展的共同策展人,展題為「你我住在不同的星球上:外交新碰撞」。

譯者簡介

陳榮泰

  台大化工系、清大歷史所畢業。現就讀法國高等社科院社會人類學學程。

伍啟鴻

  畢業於台大物理系、清大哲學所。現居法國,於高等翻譯學院就讀翻譯學學程。

  以翻譯為志業,並引以為樂。冀以中、西文字根本不同之大前提下,尋索現代漢語的多元性。

  二人與群學出版社合作,主要譯有米歇爾.塞荷《失控的佔有慾》、《寄食者》;布魯諾.拉圖《面對蓋婭》、《巴斯德的實驗室》等書。譯稿賜教:eengthaix@gmail.com。

內容簡介

爬梳晚近全球經濟與生態危機的歷史脈絡
拆解民粹話術,讓政治重新著陸,遏制失控的擴張夢

  ★2020台北雙年展主題用書

  「我們的生活方式沒得商量!」──老布希
  「我們並非在捍衛自然,而是在捍衛自己,因為我們就是自然。」──扎地者(ZAD)運動口號

  ◎難民潮、民粹旋風、貧富不均擴大……為什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人類竟進入了「大倒退」的年代?
  ◎最知名的氣候變遷懷疑論者川普,其崛起的背後反映統治菁英的何種利益與佈局?
  ◎生態政黨為何一直無法把餅做大?公民們又該採取什麼行動?

  上述問題彷彿分屬不同現象,但它們之間其實有著緊密的關聯。

  近50年來的全球去管制化,持續加深國家、族群與階級間的不平等。隨之而來的移民及經濟危機,使民粹領袖趁勢主張收緊邊界。2017年,川普宣布美國退出巴黎氣侯協議,這是史上第一次,「氣候」成為一個政府的核心議題──只是以否認的形式!為什麼支持川普的富裕人士,如此不遺餘力地推動氣候懷疑論?

  原因是,各國統治階級早已意識到,單憑一顆地球,絕不足以數十億人享受「美式生活」,因此他們透過去管制化、瓦解福利國家,拋開扶助弱勢群體的義務,又大肆榨取剩餘的地表資源。為了讓群眾繼續相信現代性的幻夢,氣候懷疑論必須站在舞台中央。

  本書指出,未來的新政治必須和「全球」、「本土」、「離地」等立場區隔。除了指認對手的面貌,本書也診斷生態運動的停滯,是因為落入現代人的某些思考陷阱。對於希望讓政治能真正「腳踏實地」的公民,本書無疑提供了最透徹的指引。

目錄

推薦序 此時此地的政治/張君玫
推薦序 地族同盟的哲學鷹架/龔卓軍

第一章 出一個政治虛構的假說:世界爆發貧富不均,與否定氣候突變實屬同一現象
第二章 多虧美國退出氣候協議,總算看清這場戰爭的真面目
第三章 移民問題困擾各國:「被剝奪土地」,一種全新卻壞透的普世性
第四章 「加法全球化」與「減法全球化」截然不同
第五章 支持全球化的上層階級,如何一步步擺脫團結的包袱
第六章 「共享世界」的精神被拋棄,引發對事實的懷疑
第七章 第三個端點出現,挑戰「全球」與「本土」之間的現代性典型定向
第八章 「川普主義」的發明,標示了第四顆吸子「離地」
第九章 標示「在地」吸子,界定地緣政治新定向
第十章 為何生態政治總是跟不上問題的腳步
第十一章 為何生態政治總是難以從左派/右派對立中抽身
第十二章 如何讓生態運動接下社會抗爭的棒子
第十三章 階級鬥爭已轉為地社位置的爭奪戰
第十四章 藉由科學史,一探「自然」概念如何使政治立場僵化
第十五章 左/右對立的現代觀點所施加的「自然」魔咒,非得破除不可
第十六章 行動者世界有別於物件世界,兩者反抗方式截然不同
第十七章 臨界區科學有其政治功能,與其他自然科學絕不相同
第十八章 生產系統與生育系統的矛盾正在加劇
第十九章 陳情書的模型,重拾生活地域的描述
第二十章 為舊大陸辯護

圖片一覽
註釋

各界讚譽

  吳嘉苓(台大社會學系教授)
  吳瑪悧(藝術家、國家文藝獎得主)

  當地方與全球的界線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模糊,遊戲規則只讓少數人從中獲益,大多數人在越來越不適宜人居的星球尋找安身立命之所,人類文明何去何從?《著陸何處》關注當代地理─社會新問題,提醒我們看到相互依賴的行動者關係與「在地」的豐富性,把生產轉向生育系統的理解,重新定位理解當代政治的座標系統。──杜文苓(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在離地與在地之間,我們與現代性的距離
  為何貧富不均與氣候變遷是同一現象?為何這個現象要用「全球政治」想像與介入?在人歸人,物歸物,任何倡議都似乎帶有特定價值與立場,相互糾結之際,或許我們該翻閱本書,冷靜想想是否一開始我們就陷入現代性的迷思,問錯了問題。
  在縱觀世局,疾呼「著陸」的各種呼籲中,本書提醒我們「臨界區」的重要,召喚的不是政治的世界大同、經濟的穩定繁榮,甚或風險社會下的身心安頓,而是兼具反省與建設,對人類世的周全觀照。它不是盛世危言,不是杞人憂天。著陸,是一種政治態度,對自身的省察與對在地的體悟。
  本書是拉圖直指「我們從未現代過」後,對做為行動者的萬物的邀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離地與在地間執著的你,何不笑納雅言,就地而坐,重新感受周遭,與誰共想共讀呢。──郭文華(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拉圖的共享主義宣言,要讓一切建制的穩固基礎煙消雲散,跳脫全球/本土、左/右的二分意識,在階級和實證同樣嬴弱的時代,尋求人與萬物同盟。
  拉圖的蓋婭福音書,要拆毀民粹和帝國偶像,揭穿現代性與政治的虛偽,向各地民族傳播好消息,在末世新氣候體制籌設避難所。
  拉圖的後疫情時代生存指南,瓦解川普謊言、脫歐迷思,宣告洛夫洛克的時代來臨,唯有在地的行動是出路。
  這本書更是充滿了拉圖滿滿的鄉愁,他已經飛行很久了,想要折返、落地,在他的故土,也是他出生的酒鄉,在那裡,把握自己和歐洲的第二次機會。──陳宗文(政大社會學系教授)

  我們需要……一本關於政治行動的描述手冊,以面對被現代進步論與後現代修辭摧毀的殘破家園。
  [本書]像是一項新氣候政治集群實踐的哲學鷹架,協助我們拆解兩三百年來未曾實現過的西方現代計畫,不論是道德、知識、美學、經濟的層面,也協助我們拆解我們內心中的全球化與地方化的自然魔咒,讓生態運動與著重「地理-社會」的社會運動重新接軌。──龔卓軍(南藝大藝術與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拉圖拆解了許多老掉牙的政治範疇,像是左翼/右翼、全球/本土,這些詞彙的意涵在當今的時代已經不合時宜了。
  拉圖的解決方案是多方多面的。廣泛而言,他呼籲重新定位政治地景的方向,以便對應新的爭議輪廓。更要緊的是,只要大家還是以抽象的方式理解「自然」,要動員群眾為了自然而站出來,就是難上加難的事。……維繫人類生命的生物相並非所謂的自然,而是臨界區(Critical Zone)。此外,我們應該承認,臨界區的活動總是政治性的。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夠著陸,找到一塊安身立命的土壤。這個建議無疑是一記當頭棒喝。──倫敦政經學院USAPP書評

  這個時代特有的環境和社會經濟危機帶來許多政治與哲學挑戰,這些挑戰正是本書作者拉圖亟欲探討的議題。當前世界面臨的全新處境,點出「現代性」的計畫充滿了矛盾與缺陷,這迫使眾人重新思考,當大地起身反抗時,棲居於其上的人類社會所扮演的角色。
  這本書雖然是本小書,卻有許多洞見,它闡明了氣候變遷帶來的根本性困境:自然不再作為背景、作為人類活動取用的資源;反之,自然重新成為一個積極行動者,主宰著這顆星球的命運。
  許多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歷史時刻,《著陸何處》都以生動且令人信服的方式提出疑問。針對充斥矛盾與瑕疵的現代性計畫,拉圖的論證挑釁意味十足,卻又有十足的啟發性。──社會認識論評論(SERRC)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