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精選書展

  • 沒有名字的人
    ★第42次中小學生讀物人文社科類推介 ★2020年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入圍 ★國家文官學院110年度公務人員推薦延伸閱讀書目 故事從島嶼之南的屏東縣滿州鄉開始—— 一個原漢混雜、族群界線曖昧難辨的平地原住民鄉。 五位平埔原住民青年從此踏上一段尋找被奪去的名字的旅程……。   這是一群被時代噤聲的族群,連名字都是統治政權所賜予的。從清領時期的「熟番」、日治時期的「熟蕃」、「平埔族」,到了國民政府時期,連名字最終都失去了,僅在歷史資料中留下簡短的「漢化殆盡」,一筆帶過族群數百年的興衰命運。似乎族群的賡續與亡佚,可以任由國家機器來裁奪,無須來龍去脈的交代...
  • 法蘭西島漂流記:一個台灣太太的新故鄉狂想曲
    哈累大國民 Râler 中文一般說是「抱怨」、「發牢騷」,但我覺得這兩個詞的強度不夠。這個法文單字原指人臨死前呼吸困難的聲音,用「哈累」來戲稱一個人叨叨絮絮的牢騷像快斷氣了那樣,跟台語的「靠么」有異曲同工之妙。哈累就是你不爽、不平、不高興就大聲地講出來,罵出來,讓大家都知道你不高興,不爽,覺得不公平、不同意。台灣人會說是在「靠北」、「抗議」,叫很愛哈累的人作「大砲」。 法語則是稱哈累一族為「哈樂」(râleur)。 哈樂們無論何時何地都在從事這項他們最熱愛的運動,從自然現象(譬如颳風下雨)、社會制度(退休金算法)、國家大事(總統選舉)、交通運輸(火車老是誤點)、人際交流(主管...
  • 歸屬之儀: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群的記憶、現代性與身分認同
    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宣布獨立,先前在大英帝國體制下所組建的多族群且多元社會,轉變成為現代國族國家。一如許多後殖民國家的處境,族群認同成為這個新國家賴以建構政治體系的主要原則;也如同許多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殖民時期的馬來西亞的族群意識是「其中各個群體相遇且相處」的結果,「他們會藉由文化手段,刻意標示彼此在權力、經濟地位、政治企圖心與歷史想像方面的差異與不平等」。 華人的廟宇和節慶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面向,其不僅是華人移民建立其社會存在感、組構社會生活,並展現經濟實力的一種手段;華人也透過文化實踐傳遞社會記憶、創造屬於族群的「記憶劇場」。 1979年,人類學家白瑨到檳城進行華人傳統信仰的...
  • 尋找台灣味:東南亞X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
    【第一章】 越界台茶:南越茶山上的台灣茶農 練聿修 我第一次一個人做訪談,是在台北大稻埕的一間百年老茶行。一百多年來,大稻埕一直都是茶行林立、甚至可以稱之為台灣茶產業「大腦」的地方。時至今日,茶行當然有與時俱進的一面,但在這些百年傳承的店舖裡,人們還是在做著類似的營生。 走進店鋪,映入眼簾的是滿廳的大茶袋,三十台斤裝、批發用;牆邊的展售架上,擺了幾落二兩、四兩或八兩的零售圓筒或真空包。實際上,無論是批發的大茶袋,或是零售的小包裝,都是制式的版型,從台灣的南到北,甚至出了台灣到越南、泰北,只要有台灣人做茶的地方,茶葉大抵都會被披上龍飛鳳舞、花鳥環繞的「台...
  • 帝國煉金術:東南亞的民族主義與政治認同
    安東尼.瑞德(Anthony Reid) 東南亞史大家。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經濟與歷史學士、歷史學碩士,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是澳洲人文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英國國家學術院通訊院士,現為澳洲國立大學榮譽教授。 拿到博士學位後,最先在馬來亞大學歷史系教授東南亞史,1970-1999年期間在澳洲國立大學執教,之後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至2007年,最後在澳洲坎培拉退休。 1980年代曾經主持召集劍橋東南亞經濟史。1999年前往UCLA協助創辦亞洲研究中心,2002年得到福岡亞洲文化獎的學術研究大獎,又蒙王賡武邀請而至新加坡協助成立亞洲研究中心。2010...